〚李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ChatGPT、文心一言等人工智能兴起,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文化创造创新方式的改变。要加快适应新形势,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科技为文化
创新创造赋能
科技打破了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时空边界,赋予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以全新的可能。一方面,现代科技不仅仅在古籍、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提升修复的效率,降低批量修复的成本。另一方面,还改变了文化的展示形态,通过高清扫描、3D建模、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使文化从静态文化走向动态文化,从2D空间拓展成为3D空间,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文字呈现出形象的、具体的实物,使沉睡在典籍里的文化活起来。
在空间维度上,科技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扩展了文化传播的边界。互联网、社交媒体、云计算使现代信息技术得到普及,使文化不再受地域限制,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融合。信息平台的扩展使博物馆、风景区、舞台的呈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将传统的实体空间转化为虚拟空间,使观众得到了更加丰富的体验。此外,文化传播方式也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流、人流、意识流的相互作用改变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单向的传播模式,趋向于多维互动和全面交流。
科技推动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生产方式的革新带动了文化产品商业模式的转变。文化市场的消费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特别是数字型消费比例日益增长。例如,传统的旅游业主要依赖实地旅游、购物等方式,然而在线旅游的崛起使得文化旅游只需通过网络便可轻松完成,效率大幅提升,收益更为丰厚。这预示着生产方式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都将面临相应的调整与变革。
伴随着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进程,文化产品的商业模式亦在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使得文化产品能够直接触达消费者,拓宽了销售渠道,同时收集消费者数据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流媒体服务改变了音乐、电影等行业的盈利模式,由拥有转为接入,使得消费者可依据个人喜好随时随地获取所需内容。除此之外,科技还催生了微交易、社交媒体营销等新型商业策略的涌现,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商业模式的变革推动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兴商业模式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多可能性,促使富有创意的人才和企业投入创新实验中。众多平台使得创作者能够直接与观众互动交流,汲取灵感并获得资金支持,从而推动了更为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的诞生。跨界合作愈发频繁,科技与艺术的有机融合孕育了全新的艺术形式与体验方式。这种源源不断的创新与转化,不仅丰富了文化产业的生态环境,更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崭新动力。
科技激发
文化创作者的创造力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孕育出新的媒体形式,更为新时代的文化从业者们搭建起了广阔的舞台。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片巨大的文化沃土,各种社交平台汇聚了大批文化工作者。科技同样提升了文化创作者的交流途径与空间。同时,互联网的大窗口使得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成为了广大民众共同关注、思考和评价的话题。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交流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例如,艺术家与工程师的跨界合作,可创造出融合艺术美感与科技元素的互动装置,2024年春节期间,独具特色的“大连龙”火爆出圈就是典型案例。历史学家与游戏设计师的携手共进,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电子游戏之中,实现文化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当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须采取积极措施,一方面通过正面激励来引导网络文化从业人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机构及知名博主而言,应以身作则,发挥正确的导向和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网络治理工作,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科技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终究还须依靠科技自身的力量去解决,借助科技创新的成果来化解危机、解决矛盾。
(作者系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基础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