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海燕选自《学习时报》
公共数据资源是新的生产力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在资源供给、权益分配、应用创新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为基层减负增效,提升治理能力带来新的契机。
第一,提高公共数据供给质量,化解基层治理事多人少难题。公共数据资源规模体量大、数据质量好,最大限度汇聚了基层治理所需信息,通过加工整理可以精准定位群众需求,缩短办事时效,提高治理效率。一方面,加快构建直达基层的物联感知网络。公共数据采集是提高公共数据质量、精准把握群众需求的技术前提,而基层数据采集并未完全实现平台化,一些地方仍以传统“普查”式采集为主,耗时费力。对此,要建立覆盖村和社区的物联感知网络,延伸数据采集触角,形成反映群众需求的动态数据库,为基层治理提供依据。同时,基层一线要同步更新数据库,保证公共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有效性。另一方面,加强公共数据资源分类开发。当前,公共数据资源在面向治理领域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信息开放较少,开发挖掘更是不足,深藏在公共数据资源中的治理价值尚未被完全激活。作为公共数据资源的主要管理者,各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制定具体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基层实际,加强面向基层治理的公共数据资源价值挖掘,给予财政、技术等多方面支持,发挥公共数据资源的社会效应。同时,健全基层工作人员及群众对公共数据资源价值的反馈机制,推动公共数据资源源于群众,反哺基层,惠及群众。
第二,创新公共数据运行机制,破解基层治理责大权小困境。基层治理权限不足是制约基层治理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而公共数据资源的流动性可以突破责权限定,以技术赋能、重塑规则的方式为基层减轻负担,提高治理水平。一要优化数据赋能方式。通过数据集成、整理加工、多元融合以及深度分析,强化公共数据资源在感知民意、化解矛盾、预防风险中的功能,优化开放数据平台的搜索、匹配功能,强化对数据的分级分类管理、关联数据管理,便于社会公众调取使用。同时,充分利用原有平台,通过统一标准、小幅改造、接口对接、页面集成等方式达到平台融合效果,实现平台网络通、平台用户通、平台应用通、平台数据通,减轻基层治理负担,提高群众办事效率。二要提高基层工作人员能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基层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可通过专题培训、实操练习、学习先进典型等方式,熟悉公共数据资源相关政策,掌握公共数据资源运行规律,提取公共数据资源有效价值,应对权限不足带来的治理不力。三要创新示范项目,探索典型经验。组织开展公共数据融合应用试点,加强数据资源的汇聚治理,推动供需对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开发利用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嵌入基层,与基层需求匹配兼容。
第三,推动公共数据协同共享,弥补基层治理资源不足短板。公共数据资源价值潜能大、带动作用强,通过共享、开放、授权等方式对治理资源进行二次配置,可解决治理资源不足的问题,起到为基层治理减负增效的作用。一要支持社会、公众参与公共数据资源价值的创造与分配。开展存证链、数据空间相关技术研究,通过“个人企业保有数据、政府认证数据、政务平台提供可信授权访问服务”的联动方式,建立起公共数据资源畅通流动的平台,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格局,促进公共数据资源下沉基层。二要创新公共数据资源面向基层治理的应用场景开发。坚持场景驱动、需求牵引,通过举办比赛等方式,引导市场、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研究开发更多适配基层的数字场景,将更多资源引入基层,激发数字活力,为政策宣传、民情沟通、便民服务提供支持。三要加大公共数据资源公益性开发的激励力度。探索设立公共数据资源公益基金,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与教育、医疗、环境等治理相关的数据,符合公益性捐赠的支出享受所得税优惠。对于围绕基层治理开发利用公共数据资源有突出成绩的主体,同样优先享有在基层建设发展的机会,形成互利互惠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