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毅〛
去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并强调“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保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释放了“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发展导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等改革措施迅速落实,推动各地招商引资从比拼优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营商环境创“改革高地”转变,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建设一流营商环境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一是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重点,营造公平高效的市场化营商环境。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提高市场化水平需要在市场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做好三篇文章,即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其中,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就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市场主体数量规模与市场经济活力大小息息相关。市场活力强的深圳、成都等地,市场主体数量都很多。相比较,东北地区的市场主体数量却相对偏少。推动市场主体的增长要尊重市场规律,多运用市场的手段激励创新创业发展。比如,广州市鼓励国企建设运营一批低成本、高品质、符合现代产业需求的产业空间,以“总成本+微利”的价格分割出让。同时推动建设集居住、生活服务、商业配套为一体的蓝领工人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对冲用工成本,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类似这样的市场化手段、企业需求导向的创新服务降低了创业成本,提振了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发展意愿。
二是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为重点,营造公开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提升法治化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要在推进政府职责法定化、加强政府立法审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上下功夫。当前,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中“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处罚”社会关注度较高。近年来,部分地区曝出一些“趋利性执法”案件,损害了企业发展环境。还有一些执法办案机关跨省、跨区域违规异地执法,被形象地称为“远洋捕捞”。国务院第十一次专题学习会议指出,2025年要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稳预期强信心。要强化执法监督,关注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大量异地执法、大额顶格处罚等情况,审查核实相关执法行为,有问题的要及时纠正。河南有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提出切实降低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抽查比例和频次。原则上不在生产经营高峰期开展检查,严禁要求配合开展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项工作,依法实施“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措施。
三是以加快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对外开放两项举措受到世人关注。2024年11月1日起,新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正式施行,限制措施由31条压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实现“清零”。2024年12月1日起,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中国成为实施这一举措的首个发展中大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外资请进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跨国市场活动呼唤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要注重加强规则衔接、扩大外资准入、参与全球治理。其中在规则衔接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规则衔接既有宏观层面的法律协定和标准,也有微观层面的营销惯例和习惯。比如,在外国人来华消费支付服务便利化方面,就是一个典型的规则衔接问题。在当前消费场景中,境外来华人员习惯绑定信用卡进行移动支付,境内个体工商户普遍使用的微信、支付宝等个人收款码不支持信用卡支付,有的商户也没有准备POS机,无法提供刷卡服务及票据。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也要重视场景服务标准的衔接。广东的做法值得借鉴,专门出台文件要求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保障消费者支付选择权、提升账户服务水平、加强支付服务宣传推广。
四是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重点,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既是为企业服务,更是为人民服务。市场经济活动离不开社会建设的支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群众的需求也会出现变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加强民生保障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回应群众的文化价值观需求,畅通公众参与决策渠道,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增进社会团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比如,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要聚焦“一老一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此外,适应世界银行评估导向,适当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深化水电气网协同服务,提高报装效率。下沉社区网格治理,注重在基层一线、群众身边,解决公共服务诉求,提高受理和响应速度。探索把技能人才数量、占比等反映创业普惠需求的事项,纳入公共服务调度范围,营造“拎包就住”便利化营商环境。从营商环境的要素建设来看,人才工作是带动破解民生供给难题的重要突破口。人才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留住人才才能更好地引进人才。产业实力承载人才,民生保障配置人才,政通人和凝聚人才。创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必须更好提高民生水平。以人才评价满意度牵引公共服务创新是个值得尝试的好方法。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研究(L23AJY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公共与社会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