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辅助下进行骨科手术。
个性化3D打印假体植入手术。
3D打印术前三维模型设计。
使用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
人无骨不立。人体骨骼犹如高楼建筑的钢筋骨架,骨骼连缀肌肉,形成人体支架。随着人们工作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与骨骼相关的疾病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在大多数人印象中,骨科手术都是大手术,不到迫不得已,很多人不愿意进行手术。但是随着骨科治疗技术的进步,骨科最大的变化就是疼痛少了,康复快了。”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大连市中心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宏说:“作为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中心医院骨科诊疗体系健全、技术全面、设备精良,能够治疗全病种、全周期骨科疾病。近年来,骨科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治疗技术加速发展,一批新技术、新成果接连涌现,在给大连市民带来优质诊疗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柳毓 邹霞
亚专科 “专”出优势“精”出特色
中心医院骨科1966年从医院外科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室,经过近60年的发展,以显著的医疗特色和医教研综合实力跻身大连市骨科第一梯队。目前,骨科共有开放床位219张,2024年门诊量预计将达到11万人次,年住院患者6000余人次,年手术量约7000台,在大连地区位居前列。骨科有医生50余人,多数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5人。
骨科在医学上虽然是传统学科,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骨科疾病的划分更加精细,传统专科诊疗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患者个性化、高标准的医疗服务需求。基于此,中心医院骨科进行了亚专科细化,推动亚专科建设“专”出优势“精”出特色,使患者能够得到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目前,骨科拥有5个亚专科、6个病区,涵盖了脊柱外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手足外科、创伤与组织修复科,特色鲜明的亚专科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骨科疾病的诊疗水平,更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心医院骨科拥有一批国内先进的高精类设备,开展的技术覆盖骨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多种骨科高难度手术在这里都常规开展。骨科曾完成世界首例“断臂异位寄养再回植术”,并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辽宁省首批开展脊柱微创技术,脊柱退变疾病阶梯诊疗技术体系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大连市率先开展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填补了大连市该项技术的空白;肱骨头置换及复杂髋膝关节置换技术也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创伤救治是骨科的重要工作之一。严重创伤具有死亡率高的特点,创伤患者的救治,除了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更需要完善的救治体系和畅通无阻的诊疗流程。为有效提高创伤患者的救治效率和质量,进而降低创伤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中心医院成立了创伤救治中心,创伤与组织修复科主任鲁明担任医学主任。创伤救治中心为创伤患者开通接诊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多学科诊疗服务,集结包括骨科、急诊科、普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心脏外科、介入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影像科、检验科、输血科、康复科等辅助诊疗科室以及医务管理等部门,举全院之力确保创伤患者从急救到康复的每个环节都能获得最优质的诊疗,提升创伤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微创技术 改变骨科手术方式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骨科手术是“大开大合”。然而,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微创技术已经成为主流,骨科也不例外。关节镜技术就是微创手术在骨科领域内的应用,被誉为20世纪骨科领域内的三大进展之一。据运动医学科主任李庆介绍,运用关节镜通常只需要在皮肤上开一个不到1厘米的小口,就可以仔细地观察关节内的情况,直接准确地发现病变的部位,发现病变之后可以立即在关节镜监视下进行髋、膝、肩、踝、腕等关节手术。运动医学科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骨科微创技术,并多次派医生前往国外顶尖医疗中心研修学习最新微创技术,关节镜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大连市关节镜培训基地。
手指是人体最灵活的器官之一,因此手足外科同样也是运用微创技术的典型代表。手足外一科主任张铁慧介绍,除了2.4毫米和4.0毫米关节镜之外,手足外科率先开展了1.9毫米关节镜的手术应用,1.9毫米关节镜对医生技术要求更高,但这也使得手部更小关节的微创手术治疗成为可能。
在脊柱外科,各种脊柱内镜也已经广泛使用,包括单通道脊柱内镜、双通道内镜、纤微内镜等。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脊柱外科在国内较早开展腰椎微创阶梯诊疗技术,针对病因及症状严重程度,脊柱外科会先选择个体化、精准化的微创介入、微创内镜手术、微创融合手术,最后才选择开放手术治疗,从而达到对腰椎疼痛的精准诊断及治疗,实现对腰椎疾病的微创、个体化、阶梯治疗。尤其是采用脊柱外科专用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使得脊柱外科手术更精准、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骨盆骨折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难点,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式创伤大、时间长、风险高,尤其是老年骨盆骨折更难以治疗。目前,创伤与组织修复科开展了通道螺钉内固定微创治疗骨盆骨折技术,这个术式只需要在腹股沟区和臀部分别切开2厘米左右和1厘米左右的小切口,创伤小、恢复快,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痛苦,为骨盆骨折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新办法。因为这个技术学习曲线比较长,所以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创伤骨科专家掌握这项技术。
骨科发展 走上数字化之路
近日,一场充满了科幻色彩的手术在中心医院脊柱外科进行。刘女士不小心摔了一跤后,腰部一直备受疼痛折磨。在检查后,确诊其为腰2椎体压缩性骨折。王宏主任经过详细问诊及检查后,决定为患者采用“MR(混合现实技术)手术辅助系统”进行术前手术设计,并在MR眼镜辅助下实现了精准的工作套管的植入。医生在患者手术区域的皮肤上贴上四个电极贴,进行加密CT的扫描,将扫描数据输入到专业软件中加工处理,重建出手术部位的三维影像。医生利用MR眼镜,可以看到患者腰椎椎体的具体位置,并通过控制面板对其进行缩放、移动、旋转,甚至隐去里面的器官等,从而更清楚地看到病灶位置,再在患者皮肤上做好骨折椎体的体表定位线即可。
全市首例混合现实(MR)眼镜辅助下的精准脊柱手术就是由中心医院脊柱外科完成的。MR手术辅助系统能在术前进行精准、个性化的手术设计,完成手术模拟,手术目标精确且减少了术中的射线损伤,让手术变得更简单、精准及微创,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王宏主任表示,先进的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MR混合现实眼镜等高新设备,既能够确保手术更安全、更精准,也使中心医院在智慧骨科、数字骨科的建设方面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未来在辅助诊断、手术仿真操作、虚拟教学等方面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D打印技术是骨科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提高手术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手术创伤等优势。近日,全国首例个性化3D打印尺骨远端假体置换手术在中心医院手足外一科完成,这也是近年来骨科结合先进科技,开展3D打印技术,实现骨科手术的个性化和“私人定制”的又一次完美实践。简单地说,个性化3D打印就像是拼图,缺一块就打印一块补回去。通过影像检查扫描患者的骨骼,得到成像数据,将骨缺损的部分打印出实体模型,再回植到缺损部位。为患者量身定制的假体,大多数采用了钛合金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极少引起人体组织的排异反应,而且这种材质强度高、质地轻便,能够与人体骨骼融合并长期稳定地存在于人体内。目前,中心医院骨科已成功实施了多例个性化3D打印手术,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提高其生存质量。
专业康复 提升患者愈后效果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对于骨科患者来说,康复更为重要。正确且良好的康复有利于消肿、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关节僵硬,同时还可以减少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的程度、减少卧床并发症、促进神经肌肉反射、协调功能的恢复。很多患者由于缺乏康复意识,没有注意到术后的康复问题,常常使得骨科手术愈后功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骨科没有康复治疗,就会使治疗医生与康复指导严重脱节,不利于制定康复方案。中心医院骨科多数亚专科都配备了专门的康复理疗师和先进的康复理疗设备,康复理疗师会在早期介入患者的术后康复。此外,快速康复理念在骨科也被高度重视,骨科不断完善围手术期的快速康复流程和无痛病房建设。
很多骨病患者不愿意手术,除了担心手术效果问题,惧怕手术后的疼痛也是重要原因。为此,关节外科率先创建“无痛病房”,采取各种方法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手术舒适度,减轻患者恐惧心理,一般术后第二天膝关节就可屈曲到90度以上。据关节外科主任任长乐介绍,科室将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减轻术后疼痛方法——神经阻滞技术应用到临床中,大大减轻甚至是消除了关节手术的术后疼痛问题,让患者早下地,提高舒适度的同时,更能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
手足外科配备了系统的康复团队和仪器,建立起专门的手足外科康复室,医生、护士、康复师集体查房,全面掌握患者个体情况后制定康复训练方案,患者在经过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后,功能恢复明显,很多患者无需二次手术,愈后效果大大提高。手足外二科主任孙焕伟表示,这种“手术、护理、康复”为一体的手足外科治疗系统,现今在东北乃至全国还不多见。
在运动医学科,精细的手术操作让绝大多数患者在术后第二天就能离床活动,快速进入康复状态。李庆主任认为,如果说医生的技术水平决定了患者的手术质量,那么医生的理念和患者的配合就决定了患者的术后康复。好的康复要借助于先进的设备、专业的团队、患者的配合,但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医生对于患者始终如一的关怀与耐心。中心医院骨科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更不忘医者仁心的人文关怀,专业康复师会结合临床、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个体化的康复指导。
科研创新 聚焦医工合作
作为我市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临床医学专科,中心医院骨科具有较高的临床医学诊疗水平及科研能力,通过科研上的创新,不仅带动全院学科高质量发展,更能够带动地方医疗机构协同发展。近三年,骨科共实现省级课题立项3项,市级课题立项18项,院内课题立项13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最高影响因子达10.633分;专利获批17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现专利转化1项,发表专著5本。骨科还与国内顶级医院,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南京鼓楼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
在学科发展方面,骨科未来将进一步细化亚专业方向,对发病率较高的骨病方向增设亚专科或亚专业组。以骨质疏松症为例,目前百姓对此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但是我国却有着庞大的骨质疏松症群体,而且还在快速增加之中。据统计,2020年中国骨质疏松症的人群数量约为900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到2050年,这一数量估计将达到约2亿。因此,提高百姓对骨质疏松问题的重视已经迫在眉睫。如果有必要,骨科也可以开设骨质疏松亚专科,将这种疾病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纳入到慢病管理中。
医工合作是骨科科研创新的主要方面,就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骨科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等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应用性的研究,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生物材料、3D打印等解决骨科临床实际需求方面,很多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如脊柱外科王宏主任团队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蹇锡高团队合作,在骨科新材料方面开展研究;关节外科任长乐主任团队与生物工程学院王华楠教授团队合作的“可吸收止血凝胶”临床试验项目等。王宏主任还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开展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迭代升级的研究,目标是在精准完成手术的基础上,让医生能够全程看到深部操作过程,进一步降低对放射线的依赖,降低设备成本,提升设备普及度,推动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手术标准化。
未来,中心医院骨科将聚焦骨科前沿问题,激发内在活力,通过高精尖技术的研发与引进,持续推动骨科向精准、微创与数字医疗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疾病诊疗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科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