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04

把“对学生好”做进小事里

大连民族大学“温暖陪伴”暖言细行育学子
2025年11月18日

常亚群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

“我们专业发了衣服,搬不动时坐在路边休息,叔叔说放我车上吧,我给你们推宿舍门口去。”“系鞋带时手机从兜里掉到操场缝了,大叔工具不够就去找各种能用的东西来帮我捡。”“我在高铁站崴脚了,到了学校门口,有个大爷骑着三轮车看我一瘸一拐地,就把我带回寝室。”……

这些,都是大连民族大学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日常小事儿。门卫、保洁员、维修师傅……他们虽然不是三尺讲台的教师,却以坚守为盾、以温柔为灯,成为学生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成长引路人”,以独特的方式,走进了学生的青春记忆,以暖言细行培育学子感恩之心。

邵德明是大连民族大学金石滩校区图书馆的门卫,每天清晨6时10分,他坐第一班校车到馆,比规定时间提前近一个小时。“孩子们来得早,不能让他们在门外等着。”除了做好日常的安全管理,他还会在下雨时给学生递上爱心伞,在学子压力大时,成为最靠谱的倾听者。

在大连民族大学生活服务中心工作多年的李清华,不仅用扫帚与抹布维护着校园的整洁,更用一颗真心贴近学生的日常。女孩子的白裙子脏了洗不净,她会伸手帮一把;做了好吃的美食,她也带一些到学校分给学生们。学生们也总记着她的好,从家带来的特产会悄悄放在她的工具间,考研上岸后第一时间跑来和她分享喜讯。

在开发区校区培元楼工作的孙树彬每天早上准时打开楼门,以饱满的热情迎接老师和同学们的到来。晚间仔细清楼,检查门窗水电,从无遗漏;每当气候变化,他都会叮嘱学生们多穿衣服,带好雨具……

大连民族大学对学生的关怀,都藏在这些“不值一提”的小事里,而这些温暖从来不是单向流动。学生们会给校长信箱写信,感谢邵大爷和他的同事;会在毕业离校前,给李阿姨一个大大的拥抱;会在后勤处及时检修好教学楼内的照明设备后送上真诚的谢意。德育从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藏在每一次“被帮助”与“去感谢”的互动里。

“每名老师都是思政老师,每门课都是思政课,校园就是大思政课堂。”大连民族大学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让“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浸润在日常。育人不分岗位,从门卫、保洁员、食堂师傅到宿管阿姨,每一位校园工作者都是学生成长的“温暖陪伴者”。

“对学生好”从不是口号,而是把“学生需要”放在眼里,把“学生冷暖”记在心里,让每一个细微的需求都能被回应,每一个小小的困难都有人帮忙。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高校满意度排名评选中,大连民族大学连续位居东北三省262所院校第一。

关闭